雕塑、雕刻、陶瓷、剪紙、刺繡、油畫、珠寶、古典家具……置身第十五屆文博會的工藝美術館,就像來到一個繁華鬧市,數萬種工藝品琳瑯滿目,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工藝美術品,在這里都能看到。店主輕搖推介,游客駐足觀賞,不時發出欣喜之聲,“喲,這個也有。”
作為文博會9大展館之一,工藝美術館面積平方米,設置了八大展區,展示了全國31個省區市、港澳臺地區及海外的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展品,有十大類數萬種之多。
記者注意到,“新”是本次工藝美術館的一大特點。據場館負責人介紹,“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的展品占了90%,展品在社會新的需求下,形成了新的價值。但在追求“新”的基礎上,讓展品與傳統文化融合,保留傳統特色,守住這點“舊”,也十分重要。
工藝美術品要好看,也要好用
純手工打造一支毛筆,需要多少道工序?
王小國說,要80多道,“單是筆頭制作就可分為選料、脫脂、齊毛、兼配、翻毛、晾曬等工序,每個工序下又有細分,工序很繁雜。如果設計新款毛筆,就要花更多時間了。”
但王小國“愛折騰”。為了文博會,她特意制作了一批新筆,“像這支筆桿我用了紅木小葉檀,筆頭用了紅狼毫,看起來大氣,寫起來流暢……”
在王小國看來,新的毛筆不僅要好看,也要好用,要不斷更新換代,根據公眾的需求做調整,這樣才能在與機器做的毛筆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曾美鳳和王小國持有相同的想法。作為一名陶藝家,曾美鳳把100多個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從江西帶到了文博會。
在工藝美術館里,紫砂壺是一個香餑餑,全館至少有10多家紫砂壺展位。
“要想在10多家展位中脫穎而出,紫砂壺就要在‘泥,形,工,氣,韻’的結合中體現藝術性,要與新時代人們審美相結合。”曾美鳳說。
“但工藝美術品,不僅是擺設,實用性也是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曾美風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實用性在一些傳統工藝上正漸漸消失了。
在館里,每一家的雕塑、銀器、珠寶、毛筆等工藝品各有各的獨特,注重“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新”也讓工藝美術品更好看,更實用。
在大師作品展區,朱軍成大師運用國畫、油畫原理,結合物體特征,新創“一然繡法”;陳烈漢大師挖掘青瓷材料美,把德化窯泥料、景德鎮窯的描金和釉上彩裝飾、淺刻浮雕裝飾與龍泉青瓷巧妙結合,首創青瓷青花和釉下釉上裝飾。
朱軍成認為,雖然工藝美術家有精巧的手藝和工藝,但更應該了解當下的材料學和結構學,用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作品,在不斷創新的同時保留自己的特色。
工藝美術要與傳統文化結合
在工藝美術館里,除了有“新”,也有“舊”,無論是雕塑雕刻、玉石珍寶,還是陶瓷家具,都能在上面找到傳統文化的印記。
在“知福堂”銀壺展位,放眼望去,會以為數十個銀壺只有大小之差。但細看壺身,就會發現其中的差別。
“這個壺身刻了白菜,在粵語中和‘發財’近音;壺蓋像官帽,寓意升官。這個銀壺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深意。”除了將“好意頭”與銀壺相結合,展位主人陸勇也喜歡將《清明上河圖》、《正氣歌》、《蘭亭集序》等書法美術詩歌作品,嵌進銀壺中。
陸勇說,通過與傳統文化結合,銀壺就不只有使用價值了,還有精神內涵。
與陸勇想法一致的人不少。在工藝美術館里,隨便拿起一個紫砂壺、陶瓷、銀器,甚至毛筆、珠寶,上面大多刻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花鳥、山水、動物、文字、人物故事、經典圖形等等。
“知福堂”對面的展位,擺著數十個高溫顏色釉瓷器作品,部分瓶身也畫有古代有名的山水畫。
這些釉瓷器是大翁做的。他指著四個釉瓷器:“這四個都畫著鳥,鳥的形狀相同,但神態各異,分別對應我四種不同的狀態。”
大翁認為,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一定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否則將是死路一條。但他也提出了疑問,“用了傳統文化的符號就意味著與之結合嗎?就可以傳播傳統文化嗎?傳播的精髓和內核是什么?”
今年的工藝美術館,已有不少工藝美術人把文化思考引入工藝美術創新中,比如蔣國興帶來紫砂壺《圣地十月》、黎鏗大師帶來端硯《己亥吉祥硯》,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如葉光生帶來彩雕畫《塞北春早》、曹紅霞大師帶來剪紙《不忘初心》,反映改革開放新氣象。
“工藝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要能讓大眾關注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而不能只停留在使用傳統文化的符號。”暨南大學文化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巨鵬說。
【記者】蘇國銳
【作者】 蘇國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