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四川美術學院
總策劃:唐青陽 龐茂琨
學術委員會:張杰 焦興濤 段勝峰 王天祥 申曉南 王朝剛 韋嘉
策展:屈波 王鵬杰 解丹 臧亮
展覽執行:龔吉偉 張翔 羅樂 周杰
視覺設計:岳漢
時間:2020.10.28-2020.12.28
地點:重慶當代美術館A1/A2展廳
第一單元:川流涌動
第二單元:形塑雕塑
第三單元:疊印之維
第二單元
形塑雕塑
策展:屈波
展覽執行:龔吉偉、張翔
前言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自1953年成立以來,秉持歐洲古典理念、前蘇聯現實主義精神,兼容中國傳統民間技藝,融匯貫通,自成一體,形成獨特的“川美雕塑”體系,堅持創作自由、貼近現實、不拘一格的治學態度,產生了大批在中國現代雕塑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雕塑作品。進入新時期以來,“川美雕塑”在當代藝術的沖擊下表現出更為活躍的態勢,積極參與公共空間的營造,率先在全國開設景觀雕塑專業,設立“明天當代雕塑獎”,多次獲得全國美展的重要獎項,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近期教學、創作以“當代雕塑+”為理念,拓展了“跨媒介雕塑”“具象雕塑”“景觀雕塑”“器物雕塑”四個方向,持續不斷地豐富和擴展著“川美雕塑”的內涵與外延。
大事記
1939年
郭乾德到四川省立高等工藝職業學校任教,是到校任教的第一批教師。
1951年
西南人民藝術學院美術系招收第一屆雕塑專業學生。
1953年
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成立雕塑系,學制三年。
1953年雕塑系第一班學生劉嘯音在完成創作
1954年
雕塑系學生葉毓山等、教師李巳生等先后到大足石刻參觀考察,后雕塑系組織師生分批赴大足石刻收集資料并進行臨摹翻制。
1954年春節西南美專雕塑系全體師生留影
1956年
在首屆全國青年美展中,伍明萬作品《飼養員》、黃才治作品《先進工作者》獲二等獎,龍德輝作品《規劃》獲三等獎。
趙樹同、劉家洪參加克林杜霍夫雕塑訓練班。
1959年
趙樹同、龍德輝、王官乙前往北京參加首都十大建筑雕塑創作工作。
1959年《四川美術學院報》關于趙樹同、龍德輝、王官乙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塑造五件大型雕塑的報道
1960年
葉毓山、伍明萬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第二屆雕塑研究班。
1964年
“四川雕塑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人民日報》發表《向四川雕塑學習》的文章。
1964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主辦“四川雕塑展”場刊
1965年
應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邀請,雕塑系師生和陳列館美術工作組共同開展《收租院》的創作。作品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國引起轟動。
1965年大邑《收租院》創作現場,民間藝人姜全貴為川美雕塑系學生傳藝
1972年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工人雕塑學習班,雕塑系教師輔導,共舉辦五期,培養工人業余作者100余人。
1974年
四川美術學院恢復招生,雕塑系招收學生5人。
1976年
中央決定修建“毛主席紀念堂”。葉毓山擔任雕塑美工組副組長和北大廳毛主席雕像組組長、郭其祥擔任南門兩組雕塑大組組長、龍德輝擔任西側《保衛祖國》組組長。郭其祥、龍德輝、馮宜貴參加南門兩組雕塑工作,趙樹同、隆太成參加北門的雕塑工作。
1977年在毛主席紀念堂廣場雕塑創作現場合影 前排左1趙樹同 左2龍德輝左3葉毓山 右1隆太成 右二任義伯 右3郭其詳 后排左1馮宜貴
1979年
在第五屆全國美展中,王官乙作品《玉碎》、譚云作品《潑水節》、朱祖德作品《新苗》獲三等獎。
雕塑系招收研究生余志強,導師為葉毓山。
1980年
葉毓山等開始創作重慶長江大橋雕塑《春·夏·秋·冬》,歷時四年完成。作品開國內大型雕塑整體一次鑄造成型的先例。
1981年
何力平作品《初生牛犢》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二等獎。
雕塑系學制從四年制改為五年制。
雕塑藝術研究成為學院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位權的專業。
1984年
雕塑系首次將“城市雕塑”列為教學課程。
雕塑系師生以傳統手法恢復重慶市羅漢寺羅漢堂500羅漢泥塑造像。
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中,葉毓山作品《杜甫》、余志強作品《醉》獲銅獎。
葉毓山等開始創作《紅軍長征紀念碑》,并最終于1989年落成。
王官乙、程允賢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積極穩步地發展城市雕塑》。
1985年
隆太成、葉毓山創作《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
江碧波、葉毓山創作《歌樂山烈士紀念碑》。
大都會博物館安吉娜·豪威德博士來中國研究佛教雕塑藝術,李巳生、王官乙指導。
1987年
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優秀作品評選會議”上,《歌樂山烈士群雕》《宋慶齡像》獲最佳作品獎。
1989年
在第七屆全國美展中,徐光福作品《歡樂》、謝彬作品《春雨》獲銅獎。
1990年川美雕塑系集體創作 紅軍長征紀念碑
1991年
王官乙應聘去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任教,并代表四川美院與該院簽訂交流協定。
1993年
雕塑系設立四川美術學院城市雕塑設計院。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共105件作品展覽,首都26家新聞媒體發表文章。
1994年
在第八屆全國美展中,劉威作品《太極八卦》、余志強作品《哺育》、馮宜貴作品《陽光》獲優秀獎。
何力平創作的城雕《海王神像》在深圳蛇口海王大廈落成。
1996年
“《收租院》國際學術研討會”于4月24日在四川美術學院開幕,28日在大邑劉氏莊園閉幕,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對《收租院》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敬畏生命雕塑展”在四川美術館舉行。
1997年
余志強、陳恩深合作的重慶市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禮品——雕塑作品《吉祥彩練》在香港新機場落成。
1999年
在第九屆全國美展中,劉威作品《中國人系列51號——無名氏》、焦興濤作品《魂韻》獲銅獎。
2000年
雕塑系試點工作室制,建立基礎課工作室(負責人孫闖)、第一工作室(負責人余志強)、第二工作室(負責人隆太成),次年新增研究生部工作室(負責人何力平)。
重慶市教委將雕塑學科列為省部級重點學科。
“世紀之門——中國藝術邀請展”在成都舉辦,余志強、劉威參展。
2002年
雕塑系新成立景觀雕塑專業。同時,將工作室制改為教研室負責制與年級制結合,下分雕塑藝術教研室(負責人徐光福)和景觀雕塑教研室(負責人何力平)。
2003年
雕塑系籌備建立多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彭娣)、金屬材料實驗室(負責人焦興濤)、木雕石雕實驗室(負責人徐光福)、鑄銅實驗室(負責人龍宏)、綜合構成實驗室(負責人曾岳)。
2004年
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中,劉威擔任評委,學生梁治華、陳曦作品《鐵甲兵》獲優秀獎。
雕塑系舉辦“首屆雕塑系學生作品年展”。
2008年
雕塑教學團隊成功申報重慶市級優秀教學團隊。
受中宣部等國家七部委委托,焦興濤、劉威、申曉南、謝彬、龔吉偉、彭漢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震救災主題展創作主題雕塑《眾志成城》,作品獲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高度評價。
雕塑系受國家教委委托撰寫雕塑專業的教學要求。
2008年 焦興濤 劉威 申曉南 謝彬 龔吉偉 彭漢欽《眾志成城》主題雕塑
玻璃鋼著色 北京軍事博物館
2009年
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李占陽作品《火車站》獲提名獎。
雕塑系成功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
2010年
雕塑系被評為重慶市高等學校(省級)優秀教學團隊。
焦興濤、李竹編著《脈——四川美院雕塑系史》出版。
曾岳作品《列國行·山》入選“第三屆國際雕塑大會歷屆城雕藝委會委員雕塑邀請展”。
2012年
焦興濤作品《龍行天下》《無法到達》、李占陽作品《(大)山城夜色》參加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去魅中國想像——廣州三年展項目展”。
李占陽作品《南山飯莊》參加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禮堂舉辦的“國博百年:中國百年雕塑作品展”。
孫闖撰寫《泥塑·雕塑》獲全國高等學校美術專業課程教材立項。
焦興濤、婁金、張翔、陸云霞、崔旭、楊洪、李竹前往貴州羊蹬鎮,開始進行“羊蹬藝術計劃”的首個項目“鄉村木工計劃”,持續十天。
2013年
雕塑專業獲批重慶市“三特計劃”特色專業。
2014年
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焦興濤作品《逐夢》獲銅獎。
2015年
彭漢欽作品《家鄉的河》獲“第五屆全國青年美術展覽獲獎作品展”優秀獎(最高獎)。
2016年
雕塑系實行工作室制改革。
張朤主持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結題,作品《陶淵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雕塑系承辦“2016中國雕塑學會年會”。
2017年
焦興濤、李竹專著《重慶雕塑70年》出版。
2018年
雕塑專業獲批重慶市一流專業建設單位。
“社區更新與公共藝術”國際論壇召開,并在羊磴召開現場研討。
“明天當代雕塑獎”更名為“明天雕塑獎”,與“曾竹韶獎學金優秀作品巡展”同時開幕,“青年雕塑家演講秀”在線觀看人數達830萬。
2019年
雕塑專業入選2019年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焦興濤作品《烈焰青春》獲金獎,填補了30年來全國美展雕塑作品無金獎的空缺。李震作品《為新中國雕塑》獲銅獎,王比作品《好消息》獲提名獎。
焦興濤《烈焰青春 》木、丙烯、漆 2019年 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
2020年
焦興濤、申曉南、龔吉偉、應萍、刁偉、姜凡、楊洲、張超、王韋、張文先、趙強創作大型抗疫題材雕塑《冬去春來》。
焦興濤、申曉南、龔吉偉、應萍、刁偉、姜凡、楊洲、張超、王韋、張文先、趙強
《冬去春來》 雕塑 玻璃鋼仿銅著色 2.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