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賞石協會平谷分會臥石:今年是平谷區被授予“觀賞石之鄉”的第十個年頭兒了,在今天我特意編輯了北京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平谷分會會長劉守東先生多年前發表的論文《平谷奇石的發現、地位及鑒賞》以示紀念!并和石友們一起回顧一下平谷兩大奇石的發現與發展....
張樹明老先生的藏石
平谷區出產兩種奇石,金海石和軒轅石,是觀賞石范疇中的兩個不同品種,金海石屬于畫面石類,軒轅石屬于象形石類。平常人們的口語中,都習慣稱那些有觀賞價值的石頭為奇石,那么“觀賞石”一名是怎樣來的呢?
1989年,為了適應我國賞石形勢的發展,在北京召開的“京津冀石玩藝術研討會”上,許多代表認為隨著我國愛石、賞石之風風起云涌,愛石隊伍不斷擴大,應當有一個全國統一的名稱。會上大家熱烈發言,提出了珍石、美石、奇石、靈石、雅石等16種名稱。又經反復討論篩選,選出了觀賞石、欣賞石、奇石、石玩四個名稱,而大多數人傾向于觀賞石與奇石。
會后由當時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會長李維信帶著討論的結果,分別向美學大師王朝聞,著名畫家吳作人和黃胄,著名文學家馮其庸一一請教。又向四位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楊遵儀、高振西、張青蓮分別征求意見。經過眾多學者與專家們琢磨推敲,一致認為“觀賞石”之名,最為妥切。
“觀賞石”成為全國統一的名稱,是我國賞石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觀賞石”這一名稱的可貴之處,就妙在它既包容了愛石賞石之“人”,又蘊涵了被人品賞石之“石”,將“賞石之人”與“人賞之石”完美的結緣于“觀賞石”三字之中。石在山野,雖有大美,未經人品賞則難以進入觀賞石之行列,山野之石只有受到人的品賞才具有藝術的品位,人們以審美的眼光去發現觀賞石之美,石也由人的品賞才獲得了藝術的靈性。“觀賞石”之名稱,以最簡潔的語言,體現了人與石之間的深情與厚愛。
“觀賞石”是由愛石群體、文學藝術大師、著名地質學家三結合的智慧創造。一經定名,受到了全國廣大愛石者的響應。1990年在地礦部、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等有關單位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國觀賞石協會籌備委員會”,并在北京的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舉辦了“首屆中國觀賞石展”,名正而言順。此后,以“觀賞石”命名之協會,以“觀賞石”命名之書刊,以“觀賞石”命名之展覽遍及全國。形成了全國性的觀賞石熱。平谷區廣大石友由于叫慣了“奇石”的稱謂,但都知道所指的就是觀賞石。
平谷奇石的發現與影響
平谷區位于北京東北部,距京城70公里。平川、丘陵和山區各占三分之一。發源于東部金海湖及鄰縣上游的泃河和發源于東北部山區的洳河,為形成金海石創造了條件;而銜接于平川和山區的丘陵地帶多沉積巖斷裂碎塊,就形成為瘦、漏、皺、透的軒轅石。
軒轅石現軒轅臺
1987年,平谷長城鞋廠工人張樹明為給盆景配置景石,經常到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帶尋找奇形怪狀的山石。有一天,他在山東莊村境內北山腳的石壩堰上,發現一塊顏色深褐、表面溝渠縱橫并帶有孔洞的山石。此石形狀奇特,做盆景石已屬上乘,就是單獨觀賞也極具美感,給人一種蒼古拙樸的意境。經驗告訴他此石周圍一定還有這種石頭,懷著濃厚的興趣,經過幾天的循跡采挖,一塊塊形狀各異的石頭出土了,這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軒轅石”。消息不脛而走,不久,陳華、何風來、王禹等一批奇石愛好者也加入其中。張樹明最早發現石頭的地方在古軒轅臺附近,所以就命名為軒轅石。經過幾年的采挖收藏,張樹明的軒轅石已數量可觀。為了進一步弄清軒轅石的價值和品位,1992年4月,張樹明從北京盆景協會請來一位姓薛的專家來家里鑒定,薛先生仔細看后大為震驚,軒轅石為上乘的象形石。薛先生臨走時,張樹明送給他一塊帶有兩層透孔的軒轅石《樓蘭遺韻》當做紀念。
軒轅石
半年后,張樹明從《中國花卉報》上驚奇的發現,在柳州召開的全國奇石展覽會上,有一塊獲得金獎的奇石,極似送給薛先生的那塊,標明的石種叫“北辰石”,也沒署名產地。后來,張樹明按照報紙上介紹的評委名單,找到擔任全國奇石展覽委員會秘書長的中國林業大學蘇雪痕教授,結果得到證實。原來那位薛先生是蘇教授的學生,他還沒來得及把軒轅石的名稱、產地和發現過程告訴蘇教授,便匆匆拿去參加展覽了。蘇教授及眾評委覺得那塊石頭大氣端莊,風格獨特,屬于觀賞石中的上等象形石,于是將其評為金獎。平谷奇石的問世改變了 “北方無奇石”的傳統說法,蘇教授覺得意義重大,遂親自為該石取名為“北辰石”,取上有北辰星、下有北辰石之意。預示著北辰石將如北辰星在天空上的位置一樣,光彩奪目,冠壓群星。
1995年6月,平谷上宅文化陳列館為宣傳平谷文化,決定為張樹明舉辦一個奇石展。為確保展覽成功,館長書法家耿明星攜張樹明一起找到蘇雪痕教授,并通過蘇教授邀請包括北京奇石收藏家沈寬先生在內的幾位賞石專家前來品評,得到一致盛贊。京東平谷有奇石的消息立刻傳遍四方。然而平谷奇石愛好者則認為軒轅石更具有鮮明的特點,北辰石之名也很響亮,但不習慣,仍以“軒轅石”為名。于是社會上一度出現兩個名稱并用的現象。1999年9月,北京寶玉石協會觀賞石委員會在燕山公園召開的觀賞石理論研討會上,將其定名為“軒轅石”,這一美妙的名稱得到正式認可。
金海湖畔出精品
軒轅石是由平谷人張樹明發現的,金海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卻是釣魚臺國賓館的王穎先生。那是在1995年8月,平谷人李潤波先生在北京《東方收藏家》報上,第一次向收藏界詳細介紹了平谷出產奇石,引起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廣大奇石愛好者的極大興趣,紛紛前來尋寶。由于軒轅石的資源有限加之平谷的采石者不愿外來人介入,故未暴露具體地址,所以前來“尋寶”之人大多抱憾而歸。但也有一些奇石愛好者特別執著,如北京東方收藏家協會奇石收藏專業委員會主任關桂林先生和釣魚臺國賓館的幾位奇石收藏愛好者就一直不甘心,每到周末便來平谷尋石,山區沒有就到丘陵 ,然后又轉到了干涸的河道。蒼天不負有心人,不久,王穎先生竟在金海湖下的干石河中,發現一種有紋理圖案的鵝卵石,特別是經清水擦拭后,圖案清晰漂亮。金海石就這樣被發現了,當地石友馬上投入到金海石的采集中。雖然金海石發現得比軒轅石晚七八年,而且發現人也不是本地人,但由于資源和品位等方面的優勢,已成為平谷奇石收藏的主流。因石出自金海湖畔,取名金海石也就順理成章。并得到專家的認可
最早介入金海石采集收藏的有王禹、何風來、陳華、陳占海、蔡希君、楊滿生等,筆者此前收藏全國范圍內的畫面石,1998年才開始收藏家鄉的金海石。這樣平谷玩石隊伍中就形成了四種類型:一是專攻軒轅石一個品種,代表人物是張樹明;二是只玩金海石,代表人物是陳占海、蔡希君;三是金海石與軒轅石二者兼收,人最多,如王勇、王禹、何風來、楊滿生、張順祥等,;第四種類型就是筆者,因本人主要收藏畫面石,主要是外埠的黃河石、嵩山國畫石、三峽石、靈璧石等十幾個品種,金海石是其中之一。
平谷奇石美名揚
平谷奇石發現后,參加了多次國家級展覽和評獎。據不完全統計,金海石獲金獎的就有70余件,銀獎100多件,銅獎200多件。軒轅石獲金獎的有18件,銀獎36件,銅獎50多件。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陳付旺的金海石“玉樹臨風”獲2002年中國北京首屆全國賞石精品展金獎,“鴻運延安”獲北京龍潭湖全國石文化節金獎,“黃河之水天上來”獲2002年全國首屆自然藝術室內裝飾禮品大展金獎。趙云峰的金海石“神舟五號”獲2004年第十屆國際愛石協會中國洛陽賞石展銀獎及2004年北京愛家愛石首屆全國奇石藝術節金獎,“金錢樹”獲2004年北京愛家愛石首屆全國奇石藝術節金獎。張建華的金海石“國色天香”獲北京大觀園“中興杯”全國奇石展金獎,劉文華的金海石“秋韻”獲2004年北京大觀園全國奇石展金獎,王勇的金海石“王者風范”獲2003年中國(昌樂)國際第一屆賞石節金獎,“晨曦映照虎頭崖”獲2000年北京盆景協會賞石展金獎,楊滿生的金海石“日出東海”獲2003年北京龍潭湖全國石文化展金獎。
軒轅石在北京全國名家邀請展獲金獎,在南京全國第六屆奇石展暨國際展金獎,在2003年北京全國精品展金獎,還有在2003年中國(昌樂)國際第一屆賞石節獲金獎,第十屆國際愛石協會中國洛陽賞石展獲金獎,在“回首敘語”獲2000年北京盆景協會賞石展金獎,朱俊林的軒轅石“王宮遺韻”獲2003年中國(昌樂)國際第一屆賞石節銅獎。
平谷奇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媒體的極大興趣。《收藏》、《大家收藏》等雜志,《東方收藏家報》,多次發表署名文章,推介平谷奇石。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播放專題節目給與宣傳,平谷觀賞石美名傳遍了天下 。
軒轅石和金海石的的藝術價值
賞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就出現有一定規模的石玩市場。史料載,周武王滅商“得舊寶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晉代那位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人陶淵明,退隱山林,喜歡在農閑之余飲酒賦詩,每每乘醉在自家菊園的大石上酣睡,日久生情,便題石名曰:“醒石”。另有詩云:“萬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涼。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其愛石之情,躍然紙上。陶翁可算是中國歷史上以自然石為觀賞對象,開賞石先河之人。
但賞石之風真正盛行是始于唐代。不但達官貴人喜愛賞石、玩石,民間人士也有此雅好,而一些文人雅士更是對石情有獨鐘。如白居易不但詩文稱絕,同時又是一位雅石的鑒賞名家,他對各類奇石、雅石,作詩填詞又作賦,歌之吟之,不亦樂乎。“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游息之時,與石為伍(《太湖石記》)。”“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詠涌云石》)。”其他如李白、杜甫、王維、韓愈、柳宗元等人也曾留下許多有關賞石的名篇佳句。賞石風氣到宋代掀起第一個高潮,那是因為宋徽宗狂熱收集花石綱而興起的,以至明、清各代一直綿延,乾隆時有出現了一個高潮。正是由于這種社會時尚和歷代文人雅士的積極參與,賦予了中國賞石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奇石的迷人之處在于它是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光華而成的造化物,是藏之不朽、歷久彌新的立體畫卷。我國地大物博,石產資源非常豐富,著名的有安徽的靈璧石、河南的梅花石、江蘇的昆山石、江浙的太湖石、福建的壽山石、湖南的桃花石、四川的芙蓉石、遼寧的岫石、新疆的天河石、山東的嶗山綠石、廣西紅水河一帶的卵石、甘肅敦煌的沙漠石等。新的石種還在不斷涌現,不但分布面廣,石產非常豐富,而且因產地不同、形狀材質不同、色澤不同構成了各類奇石的千姿百態,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有的甚至“罕貴難求,舉世無雙”。
軒轅石賞析
軒轅石主要產在平谷區的山東莊鎮和王辛莊鎮境內。
軒轅石形成于八億年前的元古代下震旦紀,由海水沉積而成,其質為硅質灰巖,孕育于紅黏土中。因海水退卻后長期沉積在地下,經不斷風化侵蝕,其表面緊附一層紅黏土,內質被浸染,致使該石成淺灰微綠色,肌膚縝密,堅硬如鐵。有些擊之有金屬之聲,色如鐵銹,赭紅褐灰,宛若出土不久的古代文物一般,古色古香中,透著一股神奇之氣,蒼古拙樸。最上乘的軒轅石是清理后石皮帶有“鱷魚皮”或“蟾皮”狀結構的,由于遠古時代氣候和地下水位的變化,該石隨其表面的紅黏土自然干裂,再遭地下水的溶蝕。如此往復,其通體遍布小型龜裂紋,石體呈現出凹凸不平的“鱷魚皮'或”蟾皮“狀結構,龜裂程度因溶蝕差異而不同。
總體上,軒轅石給人以:蒼古拙樸、渾厚沉穩、質素純凈、古色古香之感。
張樹明老先生的藏石
金海石賞析
金海石主要產地有三:一是金海湖以下至南獨樂河以西張辛莊段的鵝卵石,二是東北部及北部山區河道中的鵝卵石,三是采自金海湖上游鄰縣河道中的鵝卵石。
金海石為河床卵石,原石形成于十幾億年前的震旦紀。其質為石英巖,受到后期火山巖漿活動影響,并有巖漿物質的浸染、滲透。風化后,在風吹或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崩落河底。經河水沖刷搬運及沙石之間的磨礪,就形成了現在形形色色的金海石。特別是金海石內部所含鐵、錳等金屬物質不同,加之后期河床中的再次浸染風化程度的差異,使金海石形成了獨特的紋理和色澤。其質堅硬沉重似鐵,細膩溫潤如玉,長期被水沖刷浸泡,使得金海石表面光潔圓滑。由于河道長期干涸,金海石表面氧化嚴重,大部分金海石要打磨以后才能顯現迷人的紋理畫面。多數金海石在淡黃或淺白的底色上形成淺褐色、黑褐色的紋理斑塊,也常有紅色和綠色圖案出現,更彌足珍貴。
金海石在質、形、色、紋、意幾個方面均達到了很高水準。
1、金海石的質
金海石的石質堅硬細膩、溫潤如玉,在卵石類的觀賞石中堪稱一絕。質地是衡量奇石的首要因素,質地如何直接影響奇石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金海石的硬度高達六至七度。
金海石質地堅硬。抗碰抗壓,耐酸耐堿,不易氧化風化,不易水損磨損,形體穩定,便于運輸,利于收藏。一般說來,硬度越高,韌性越強,也就越名貴。
金海石質地縝密。內部構造細膩緊密,感覺顆粒細密、包裹緊、密度大、質感好,手摸感覺細嫩、滑潤、像嬰兒肌膚,具有碰而不傷、裂而不崩、斷而不碎的特點。有一次筆者在擺弄一塊金海石時不小心石頭從臺子上滾下,砸崩了地磚,但撿起石頭一看,連一個白印兒也沒有。
金海石質地潤澤。一般石質縝密者必潤澤,如寶玉石、黃蠟石等。但石質潤澤與否很大成度取決于是不是經過長期水的浸泡滋養,所謂采天地之靈氣。因而一般說來,水石比洞石潤澤,洞石比土石潤澤,土石比山石潤澤。金海石是典型的水石,日本人一直把可觀賞和收藏的石頭叫水石,也不無道理。
金海石質地純凈。硅化程度高且成分單純統一,不含雜質。看上去成色正,很少有裂紋和褶皺,整體感強,不易因為組織的熱脹冷縮膨脹率不一致而風化或崩解。金海石也有兩種以上硅質相互浸染的石頭,雖成分不一,但仍結構緊密,也應視為不錯的石頭。
2、金海石的形
金海石屬于畫面石類,不能用衡量象形石的瘦、漏、皺、透或清、奇、頑、丑等標準來鑒賞。一般鵝卵石的形狀不外乎渾圓、扁圓、橢圓、長圓形等,就是見棱見角也是圓棱圓角。由于有些金海石需要打磨才能更好地欣賞畫面,在處理上一定要注意保留原始形態,盡量保留原始風貌,才能使石頭具有自然的味道和意趣。一塊石頭質地好圖案也好,就是形態不自然,也是不可取的。近幾年,有些石友在嘗試用噴砂的方法處理金海石,已經取得了成功。用噴砂的辦法可以保留石皮不受損,大大提升了金海石的收藏價值。
筆者有一方命名為《暮色蒼山遠》的金海石(見下圖),寬35公分、高和厚均20公分,是一塊純原石,為金海石中少見的一種卵石。此石畫面為北方山鄉暮景,夕陽反照的山崗,陰陽色差分明,山陰的茂密野草已被陰影所掩埋,唯有山巒的頂端有所顯示。相比之下,陽坡的境界則非常明晰,金色的余暉灑滿山體,稀疏的灌木叢在暮靄中,隨風搖曳。呈現一幅醉人的景色!原汁原味的精品才更值得收藏。
日暮蒼山遠、金海石
3、金海石的色
奇石的色澤,是奇石對人產生美感效應、賞玩效應的又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對于色覺正常的人來說,對色澤的敏感和分辨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把“好色”單純理解為對美麗色澤的喜愛,恐怕是人的天性。當奇石以它獨特的色澤美進入人的視野時,人對色澤美的敏感和分辨力便被調動了起來,通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活動,愉悅之情隨之而生,奇石的色澤美感效應、賞玩效應也就實現了。
金海石的色澤大概有以下幾類:黃白底色上的深或淺褐色;象牙白底色上的褐黃色;灰白底色上的黑色;灰白底色上的褐色;灰白底色上的黑色加褐色;還有灰白或黃白底色的紅色、綠色、黃色、粉色等。金海石的色澤和諧豐富,富于變化,而且古樸生動,常給人以大雅的感覺。
4、金海石的紋
早期的金海石叫紋理石,其實就是有紋理和圖案的石頭。奇石的紋理,主要指石體上的石脈和顏色線條,包括石脈和顏色線條變化形成的花紋、斑塊,以及線條、花紋、斑塊穿插融合所形成的圖案。在欣賞金海石時,要特別注意紋理對畫面的影響,要從整體上把握,不能以局部像什么為主,要抓住主題。
首先,紋路要清晰。紋理的清晰度實際就是紋理的顏色與底色的色差問題,線條模糊,交代不清,似有似無的紋理不可取。再者,紋理要示意明確。奇石的紋理,并不是隨便怎么樣都有觀賞性的,只有組成一定的畫面才有意義。這個畫面可以是成像的人物、動物、植物、花卉、飛魚蟲、山水、場景,也可以是抽象的圖案,總之要能讓人覺得有一個可以捕捉的意思或意趣,也就是說要有主題。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畫面的協調性。奇石的紋理是隨心所欲,雜亂無章的。一旦石體的畫面出現有序或相當有序,便顯得異常寶貴。所以,奇石紋理的有序性、協調性,就成了衡量金海石可不可取、好與不好的重要尺度。
5、金海石的意
意是指金海石畫面的意境、意趣,也就是金海石通過質、形、色、紋等觀賞要素,綜合顯示出來的意思。每塊奇石的觀賞要素不同,其蘊涵的意思也會不同。
奇石藝術或觀賞石藝術是發現的藝術,奇石的質、形、色、紋是客觀存在的,理解成什么意思也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書法繪畫是需要文房四寶的,是不是不論是誰有了文房四寶,就能創作出書畫作品呢,顯然不是的。用在王友誼和陳克永手里就能出上乘的書法繪畫作品,在我手里就只能是涂鴉和蜘蛛爬了,因為我不懂書理沒有畫功。書畫家受自然景色和美好事物的啟發,加之胸中情愫的迸發,意在筆先,運用熟練的創作技巧,就出好作品。其實有些奇石上的畫面,是和書畫作品相通的,就看你的文化修養和理解能力的高低了。要想把石頭玩出檔次和品位,就需要博學和多交流,當然也要運氣,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石緣”。
還有在鑒賞金海石時要留意它的神情和氣韻,好的金海石總會讓人覺得神情飽滿意足、氣韻流暢生動。筆者有一方金海石,黃白底色,深褐色圖案,高22公分、寬38公分、厚12公分,畫面居中略偏右一振翅的鳥類,但決不是一般的小鳥,一翅短粗,一翅細長,背景淡黃的紋理像從海面帶起的水浪,海天一色更顯得它身體碩大,圈起的爪,兩翅交接處的頭若隱若現。整個畫面,色差明顯、紋理清晰、物象神似、氣韻生動、潔凈通透,質、形、色、紋均屬上乘,給我們直觀的意思很明確就是“鯤鵬展翅”。可是命名《大鵬展翅》、《鵬程萬里》、《志存高遠》等不是不行,但總覺得意思差點。足足的想了一個多月,最后命名為《天涯之旅》,得到石友們稱贊。
天涯之旅、金海石
平谷,一塊古老的土地,一塊神奇的土地。它有享譽全國的新石器遺址上宅文化,有軒轅黃帝遺跡,有商代遺址,有建縣2200年的建置史,又有發育十五億年前的溶洞、火山群。那么,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出現了軒轅石、金海石等觀賞石,也就是偶然中之必然了。祝愿她更加燦爛奪目。
劉守東2008年6月于聽琴石軒
注:1 參考資料《北京賞石》、《代文說石》、《奇石收藏》
2 此文為原創,發表在2008第9期《綠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