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石,學名彩霞石,系天然石種,多數屬沉積巖,硅質巖或變質巖,是地質運動過程中沉積巖或變質巖與其他礦物質接觸色化而成,多產于廣西。豬肉石在構造摩擦熱力和地下水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不同深淺的紅、橙、紫、白的方解石環帶狀沉淀,被各色方解石包繞或充填于巨大的石灰巖類構造角礫之間,并膠結固為一體,形成了如今的神奇肉質。
豬肉石一樣看上去極像一塊鮮嫩的豬肉,也因此而得名,肉形石,密度為2.68克/立方厘米,摩氏硬度為7.0度,化學成分為Sio2,是真真正正的石頭。其珍貴之處貴在有皮,原來世間奇石何其多,紅白相間不少見,可皮肉皆有可謂稀之極珍,是以其為上品,更為人們所鐘愛。據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三鎮館之寶,即翠玉白菜、毛公鼎、東坡肉形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因面積所限,60余萬件珍稀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相,唯有這三件寶物從未換過。相傳,這塊稀世珍寶原藏于北京故宮,當年蔣介石敗走,倉促撤離逃往臺灣,仍不忘此瑰寶,遂把它帶走。可見,此肉石的珍貴。而近期,杭州尊慧有幸征集到一枚珍貴的極像鹵五花肉的豬肉石種,其在石質和化學成分上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如出一轍。
此“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其表皮是天然的晶體玉化而成,型體十分酷似一塊新鮮豬肉,令人嘆為觀止。尊慧提供的此石重,它有皮、有瘦肉、有肥肉,色澤鮮艷,手感光滑涼爽,十分罕見。此肉形石,是一塊純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鹵五花。
俗語有云:千年臘肉萬年香,尊慧征集的此塊肉石,歷經歲月的洗禮,一層層的堆積,一層層的過濾,一層層的沉淀,呈現出如同彩霞般的色彩,絢麗非常。根據其形狀,稍微雕琢,必是送禮和裝飾,收藏的上好佳品,而豬肉石一向被人們看做吉祥、喜慶的象征,寓意為年年有肉食,歲歲有余糧,深受收藏者喜愛。如今,肉石中有皮資源基本枯竭,加上其不可再生的特性,成為奇石市場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有很高的升值空間,是收藏保值的不二之選。
尊慧文化藝術網
征集熱線: